赤子天涯 发表于 2022-10-30 19:23:32

争论是那一场寒窗

“斯人”“是人”之争在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感兴趣的,更不会介入,这不过是古文中一个很肤浅的考证,不值一争。文无第一,对文章的争论本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能够在探讨中吸取一些养分就很满足了,从未想过要争个高低输赢。所以对文章我有两不争,肤浅的不争,高级的不争。肤浅的有什么可争的,难道你会和人争论到底2+2等于4还是3?高级的我没那个本事去争,只敢洗耳恭听,最多是很没有底气地坦露一下我的看法。比如说前几天有网友问我《琵琶行》中的“水下滩”和“冰下难”之辩,这是我那点古文底子有本事探讨的吗?连陈寅恪、钱钟书这样的大家的观点都不能成为定论。但是“斯人”“是人”之争我参与了,而且很亢奋。这不是文化之争,更不是记忆之争,这是对那一场寒窗苦读的肯定与否定之争!

关于一篇文章的某个字词的不同理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更何况这场争论只涉及对两个同义字的不同记忆,本不至于如此轩然大波,但人教社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笃定激怒了众人,使得事件升级。温儒敏是个专家,古文造诣比绝大多数人高,但是在这件事上,他是在信口开河。网上开始有人出来和稀泥了,说有个别版本是“斯人”,所以导致记忆不同。我可以明确地说,恰恰相反,“是人”版本极少,绝大多数版本是“斯人”。四川的中小学教材除了以前的个别厂办子弟校而外,语文数学基本使用人教版,英语有些学校使用北师版。我学的是人教版,就是“斯人”。我当年也见过“是人”,不是在教材上,而是在海淀区辅导资料上,当时还感觉奇怪。

这几天碰到熟人我就会问是“斯人”还是“是人”,无一例外明确告诉我当年学的是“斯人”。网上的调查数据是94%的人记得学的是“斯人”,但从我在各网站看到的情况,至少是99%。这种压倒性的比例怎么解释?

有人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图片证据。

不足为信不足为凭,所有的网站展示的都是那一张图片。

第二、文化流变。

这和文化流变没有半毛钱关系,从“举头望山月”到“举头望明月”算是文化流变,“斯人”“是人”从古至今这两种用法都在用的,怎么叫流变?

第三、“曼德拉效应”

荒诞不堪,曼德拉的生死什么时候形成效应了?“曼德拉效应”什么时候成了心理学理论了?所谓的曼德拉效应不过是个非专业人士在网上发的一个段子,从未被主流科学认可,更未证实,居然有那么多人有板有眼拿个段子来作为几代人集体失忆的依据。退一万步说,真有这么一个“效应”,曼德拉在中国人记忆深处的地位能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相提并论?

对于网络热点的讨论,八零后九零后比较积极,六零后七零后很少参与。但是这场争论出现了一个奇观,很多六零七零后积极介入,他们面对温儒敏的信口开河极为愤怒:“天王老子来了也是斯人!”为什么?

整个初中语文的文言文部分,可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最重要的一篇。而这篇文章里第二句又是最重要的,无数的中考模拟题都有这一句的默写或填空。这篇文章不仅仅初中在学,高中一样在复习。不要说一个字,就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搞错!几十年了,我没有再读过这篇文章,现在也记不清全文了,但是第二句,张口就来,分毫无误。已经形成肌肉记忆了,这绝对不是什么外界干扰能够扭曲的。

我都记得这么清楚,更不要说那些当年考上中专、中师的学霸级同学,他们不可能记错!还有什么受电视剧影响的猜测。天天脑白金广告的疲劳轰炸都没有影响我们,极偶尔几部电视剧出现这么一句“斯人”会影响我们?未免太小看当年那批寒窗苦读的少年了!

1984年我在眉城中学读初三,班上有五六个复读生,都是上次中考没考上中师中专的。成绩最好的也是班上是年纪最大的,是个女孩。她要大我四岁,这是她读的第三个初三,以她这个年龄,高中都早该毕业。她上一年的分数走眉中眉一中完全没问题,她没走,只有一个目标:中专。那个时代,能考上中师中专的都是学霸,放到现在,如果读高中,985的料子。还有个男生,也是上年上了眉中分数线的。读了一个学期,他听说万胜的补习班很牛,于是转去万胜了。有一次碰到他,他就给我们介绍那边的学习情况。住在一个破庙里,在地上睡通铺,从不在寝室看书,不要说书桌,连灯都没有。教室就在寝室旁边,窗子上没有玻璃,用薄膜蒙的,勉强挡风。每晚学到12点,经常停电,每个人都准备有一盏煤油灯。知道听到这些我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吗?不是同情,而是羡慕甚至仰慕。这才是寒窗苦读,这才是领大任的“斯人”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人到中年时,经常看到一个词:青春盛宴。对这个词我没有什么感觉,更谈不上共鸣。我们的青春没有盛宴,有的只是一场寒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深入骨髓,至死不忘。这场寒窗,请你不要用一个肯定模式的“是”来予以否定。

yiran2018 发表于 2022-10-30 19:53:46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两者之间本没有对错 遵从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 我们既不是游戏的制定者 那么只有遵从的份儿中国文化渊远流长 但中国的教育 任重而道远 今天有幸看到一篇文章大概说的是 解放前近300年中国衰败的原因是文化文化不是失败的起因 但绝对是失败的结果!

清风35 发表于 2022-10-30 19:35:10

铁粉报道

赤子天涯 发表于 2022-10-31 11:41:59

我就是记错了四十年前热恋过的女友的名字也不会记错这句话里的任何一个字

赤子天涯 发表于 2022-10-31 11:36:57

糖豆 发表于 2022-10-31 10:09
人教要是说,两个版本都对,或者现在统一这个版本了,都能接受。毕竟现在忘本改掉的读音不止一个。关键他说 ...

集体失忆?荒谬!
如果少数人甚至一批人记错了,我相信。几代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失忆了,有可能吗?有可能,但只在两种情况下。第一,妖术。第二,封杀。我看这样普遍性的失忆,妖术也办不到。而几千年的文化,你就是焚书坑儒也无法封杀。
拿什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记忆错误来说话,可比吗?一首随随便便的歌我们不过随随便便听随随便便哼,鬼大爷去留意它的歌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什么?那是青春印记,是我们曾经的座右铭。打开一些同学的文具盒,盒盖左侧是课程表,右侧就是这句“斯人”。这句话每天都激荡着我们的青春热情,我们会记错?

赤子天涯 发表于 2022-10-31 07:37:37

夲少爺依然潇洒 发表于 2022-10-31 06:58
嘴上说不争,其实你已经争了

对,我确实争了,但争与不争不同。
对是与斯谁对谁错我不争,因为都是对的,完全可以互换,最多就是个个人偏好而已。
我争的是对无数少年寒窗的肯定。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人刻苦努力坚韧不拔但却学无所成,最后只能无奈地回乡务农或背井务工。无数个夜晚,一身疲劳躺在床上,他们或许会想起曾经那已遥远的朝气勃发的少年,一抹笑意潜入心头。突然冒出一拨人,指责他们不过是一帮不学无术的学渣,这么脍炙人口无数次默写的名句都会记错。这是对他们少年奋斗的否定,是对他们那一抹笑意的嘲笑。怎么可能记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直在激励他们青春少年的雄心壮志。
老子看不惯!

夲少爺依然潇洒 发表于 2022-10-31 06:58:42

嘴上说不争,其实你已经争了

信天游 发表于 2022-10-31 00:42:36

白云深处有人家,不知什么时候也成白云生处有人家了

劍胆琴訫 发表于 2022-10-30 22:05:50

我读书的时候确实是斯人,过来这么多年我也不知道为啥它会变成是人,或者说它本来就不是人。

越努力越幸福 发表于 2022-10-30 20:55:07

对对对,80后的我,当时教材上绝对是“斯人”,本人成绩还是可以,基本上班级前三,所以应该没记错!!

yiran2018 发表于 2022-10-30 19:55:34

清风35 发表于 2022-10-30 19:40
和你的文章比起来我就是太熟气了,喜欢争个对与错。

连熟与俗都分不清还有什么资格谈对错?

清风35 发表于 2022-10-30 19:40:32

和你的文章比起来我就是太熟气了,喜欢争个对与错。

yiran2018 发表于 2022-10-30 20:03:10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两字之间本没有对错 既不是游戏的制定者 那么只有遵从别人游戏规则的份儿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有幸看到一篇文章 大概说的是 解放前中国近300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文化文化不是失败的起因但绝对是结果

清风35 发表于 2022-10-30 20:16:09

yiran2018 发表于 2022-10-30 19:55
连熟与俗都分不清还有什么资格谈对错?

也是

知足长乐 发表于 2022-10-30 20:41:04

看看就行

天涯放蕩息子. 发表于 2022-10-30 20:43:52

太高深了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争论是那一场寒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