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温诉说“藤椒文化”
夏天是什么味道?我觉得应该是苦涩的味道,脱离城市工作后返乡当农民才知道。
儿时打的菜籽叫玩,田里插的秧叫嬉戏,
当这些农活与自己生活挂钩的时候才知道粒粒皆辛苦。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背上背篓,田间地里,藤椒香味弥漫着整个清晨,明明是个丰收的季节,可是,我心情不太好,有些许懈怠。
也许是因为去年太过辛勤,夏至太过劳累,或许是三月的冰雹打痛了我,但早春的茶叶也不能提神醒脑。我摸了摸脑门,可能是太久没吃肉了吧,可我昨天炒的菜明明放很多油。
装满背篓烈焰当头,轻盈的脚步飞快,今天的工作已然开始。
说起藤椒,那不得不让人想起洪雅的藤椒博物馆,不得不说,今年又要为藤椒博物馆添砖加瓦了,想到这儿,我觉得今天的劳动都是值得的。
藤椒文化本就是洪雅的一道特色菜,藤椒油产业的崛起给多少人提供了就业的岗位,也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发家致富的机会。
如今,藤椒博物馆无疑是成功了,而我,却失败了。
不说了,明天继续为藤椒事业添砖加瓦,
大家加油哦!
南街口新闻 发表于 2022-7-5 23:29
听说种藤椒的多了,藤椒产量多了,但市场需求量并不高,所以藤椒卖不了好价钱?
可惜藤椒作为调料毕竟太小 ...
椒农们可以把多余的藤椒剪来甩地里,从而控制椒价 带刀汉子 发表于 2022-7-6 10:08
藤椒消费生态有一个培育的过程,就像小众的螺蛳粉不也臭遍大江南北。我看到了幺麻子作为龙头企业在藤椒产品 ...
快餐经济谈不上文化,那只是抖音上的一阵风,螺蛳粉的风头已经过去了,现在抖音上武汉热干面、新疆炒米粉和北京卤煮开始登场了,螺蛳粉已经是强弩之末、秋后的蚂蚱了。
饮食文化是一种口味更是一种理念,让别人接受它不亚于移风易俗,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四川也是经历了“湖广填四川”以来两三百年的交流杂糅,才形成了独具一格却又博采众长的川菜,川菜之所以能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很能打,就是因为他的包容性,既有麻辣鲜香的复合味川菜,也有重油重辣的盐帮川菜,更有咸鲜甜糯的海派川菜,迎合了两湖、两广乃至苏杭人的胃口,这才是它生命力顽强的根本原因。
举个例子,咸烧白和梅干菜烧肉异曲同工,白水白菜跟佛跳墙的汤一个样,卤肉镶碗跟苏造肉差别不大…
但是藤椒,呵呵呵,至少我小时候家里都不咋弄,倒是特别喜欢做木姜味的白宰鸡和水煮鱼。
哦,贵州推木姜推了几十年,能接受的也寥寥无几,这是一个道理,太小众了,没有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迟早是白费功夫。 文采不错 1433223 发表于 2022-7-5 23:37
椒农们可以把多余的藤椒剪来甩地里,从而控制椒价
没用,藤椒不是刚需,十年前肯德基就在全国推出过藤椒鸡肉堡,没人感兴趣。在外地藤椒钵钵鸡在红油钵钵鸡面前毫无竞争力。眉山东坡泡菜节的时候我曾经接待过好几批外地客商,他们受不了藤椒那个味道,更喜欢花椒,而藤椒他们也会买,买回去放在麻布包里,扔在白蚁出没的地方,驱虫有奇效…仅此而已。 种藤椒的又哒烂了 字字珠玑,针针见血。为我洪雅笔者点个赞,满纸生活写照,一把辛酸泪。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狗子 发表于 2022-7-5 23:28
给我整10斤来
少了三块五不卖 拿高温补贴,发放消费卷等优惠政策,哪一样有农民 一块人贩子 发表于 2022-7-6 11:16
就是炼油厂,开始卖藤椒树,大赚一笔,现在整来尴尬了
就像当年骗老人养殖长毛兔、竹鼠、蚂蚁、土元,说以后会高价回收一样,变相的养老诈骗? 唉,农民真的没有出路 给我整10斤来 听说种藤椒的多了,藤椒产量多了,但市场需求量并不高,所以藤椒卖不了好价钱?
可惜藤椒作为调料毕竟太小众,不像牛奶那样需求高,奶农们可以把多余的牛奶倒进河里,从而控制奶价。 1433223 发表于 2022-7-5 23:29
少了三块五不卖
这么便宜 嗯 好多钱一斤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