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洪雅自随代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县,至今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钟灵毓秀,英才辈出。邑人记入国史者,皆出自玉屏山南翼的花溪、柳江;北翼的罗坝、中保,清史留芳者,更世代不绝,称玉屏山为洪雅文脉,当之无愧。
地处玉屏山南麓的柳江古镇,据上世纪80年代统计,地不过100平方公里,人不过1.3万,继承先辈“耕读传家”乡风民俗,成为一方尊师重教的净土,被誉为“文风拂面而儒雅的柳江”。旧社会遍布柳江各地的私塾;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为了挽救王朝危机,1905年发布了“废科举,兴学校”的诏书,次年柳江的绅士们就率先响应,赶走了三华寺的和尚,没收全部庙产,办起全县第一所官办学校——“两等小学堂”——后来称为“柳江中心小学校”,就是这方热土尊师重教的历史见证。明代“一门双进士,父子皆忠良”的张鹏、张可述;清代贵州巡抚曾璧光及其恩师、书法家张带江,还有诗人袁文藻;民国年间的社会贤达杨雨楼、杨茂修……就是柳江这片文化沃土崇尚教育培育的俊杰。
旧社会分布于柳江各处的私塾,作为一种办学设备简陋,教学方法多样化,学费低廉,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民间办学方式,对教化一方百姓,提高一个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培育人才,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柳江众多私塾旧址,经历史大潮涤荡,大多荡然无存,惟独“尹氏私塾”保存完好,还能清晰看出昔日学馆风貌,堪作“柳江私塾纪念馆”,在开拓古镇旅游文化资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尹氏私塾”位于古镇柳江街38号,原为尹家私宅,是沿杨村河岸建起的吊脚楼房。大门前是街道,进了青砖砌就的圆门,中间是通道,两侧是厢房,向后是矩形天井,后面就是宽敞亮堂的吊脚楼房。推开临江窗户,远览玉屏叠翠;近观玉桥美景;俯首杨村河上往来船筏、张网渔舟;岸边浣洗村姑、戏水顽童尽收眼底,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尹家主人尹仲耕先生,是柳江镇上热衷公益的富商,为了让家乡子弟在国难当头时接受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4年,他毅然将私宅吊脚楼改作教舍,延聘学富五车的成都人何武康作教师,创办起“尹氏私塾”。办学费用由尹家承担,学生全部免费上学。
“尹氏私塾”在尹家只办了一年多时间,即迁至王家继续办学,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为他们智商的开发,品行的形成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数十年间,“尹氏私塾”蒙童中,脱颖而出20多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尹仲耕先生的子女全部成材:尹道新,长江大学教授、画家;尹道墨,石油工业部司长;尹道镛,中专校长;尹道原,画家。其他学生柳惠均,教师、国内外著名书法家;汪元任,教授;王明忠,总工程师;张树深,副教授;张树英,研究员;汪开福,高级药技师;杨艾南,瑞典籍华人;汪开武、柳惠深、孔祥珍、雷毅然、张熙强、李元清等为国家干部;张树潜、汪于天、王明恕、陈忠全、王明惠、张熙荣、张熙宇等为中小学教师。“尹氏私塾”成材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心满腹经纶的“尹氏私塾”启蒙教师何武康,因复杂身世所累,冻饿沟渠,不知所终。本世纪初由尹道新、柳惠均、汪开武等人集资,在柳江为他竖碑,纪念这位启蒙恩师,在柳江古镇浓墨重彩地谱写了一篇尊师华章。
笔者出于对柳江历代文风炽烈的敬重,应老友尹道新、柳惠均之请,冒昧写此短文,权作“柳江私塾纪念馆”的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