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harefre 发表于 2018-11-22 09:26:57

今日推荐书籍作品

《老残游记》豆瓣8.6
这是作者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一九0六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第六回)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一部还算比较有阅读快感的小说。薄薄一本小册子,二十来回篇目,读完略有意犹未尽之感。小说吸引读者之处,有的在情节,有的在语言,有的在环境氛围塑造,有的在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
残稿中不再有惊骇事迹,直接言说当下时政,感叹官僚作风、人情社会所造就的大国衰弱。通读全书,足见作者博学多才通晓古今,所作文章字字珠玉,读来酣畅淋漓。而对于文化、政治、处事之道等问题亦见解独到。读全书内容,想要分享感受,却也只余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暗处》豆瓣7.6
凌晨12点,7岁的丽比躲在柜子里,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和姐姐一个个倒在血泊中。就在凶手大开杀戒之时,她爬出带破洞的玻璃窗,躲进芦苇丛里,逃过追杀。
丽比作为唯一的目击者出庭做证,指认她15岁的哥哥班恩是凶手,并成功把班恩送进监牢。
从此,丽比成了真正的孤儿。25年来,她冷面冷心,靠世人的同情与慈善捐款过活。
再惨烈的悲剧也终随时间流逝而淡化,世人渐渐忘记了她的存在,捐款眼看就快用完……
就在这时,杀手俱乐部找上门来。这个病态的地下组织,致力于为恶名昭彰的犯罪事件翻案。他们找到丽比,想要从她身上寻找此案疑点,以证实班恩是无辜的。而丽比恰好需要俱乐部提供的这笔报酬。

自我救赎式的解谜过程和交错的时空线索已经很有可看性,人物们的反叛特质也让人好奇心膨胀
贫穷是有罪的。人一旦陷入贫穷就不得不用凶神恶煞来武装自己,如果你贫穷还保持软弱良善,那这些软弱会把你推向灾难的深渊。
很压抑的故事。悲剧的开端往往源于一系列恰到好处的巧合,悲剧的结局常常暴露个体不同的性格缺陷。过去之因,未来之果。生命贯穿始终,生活教人成长。逃避生活、拒绝成长,终究会受尽命运的摆布与嘲弄。

《正义的慈悲》豆瓣8.4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无辜者如何被诬入狱,又如何艰难获救的故事,引人入胜,更发人深省,对于当前中国刑事误判的治理,无疑具有启示意义。刑事误判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挑战,具有非常严重的危害性,其不可避免,却可有效加以防范,更应得到依法纠正。

不管是不是法律界法学界法政圈人士,你都能从书里了解到美国最不为你所知的那一部分并因而感慨万千。依法治国,从来都没有那么容易一蹴而就。
除了美德无所谓善,美德有四,其中有公正即处理人之事(人生下来就是合作的),平等待人,心怀同理,而不是愤怒的互相伤害。 我们不作投石者,我们也不愿被石头砸,我们虽然有缺陷但这缺陷不等于我们自身(我们所做的最糟的事并不等于我们自身)。

《赎罪》豆瓣8.6
13岁的布里奥妮·塔利斯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颇有作家天分。一天,来塔利斯家小住的布里奥妮的表姐遭人强暴,先前一直对管家的儿子罗比抱有误解的布里奥妮武断地认定罗比即是罪犯,并出庭指证他,罗比因此入狱。但坚信他无罪的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娅不惜与家人断绝关系,执着地与他相爱。三年半后,罗比出狱,当时正值二战期间,他加入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塞西莉娅随后应征入伍,布里奥妮也成为红十字会医务人员。时间让一切事情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将每个纠结和转折写得让人惋惜。站在战争面前,个人的命运与微弱的爱情,显得无足轻重。
最后女作家说:我深深觉得,让我的小说中的有情人最终团团圆圆,生生不息,绝不是怯弱或逃避,而是最后的一大善行,是对遗忘和绝望的抗衡。Ian从没有过常理中的圆满结局,即便平稳收尾,他也要把那块疤揭开看看。

《最后的陪审员》豆瓣7.8
20世纪70年代,一桩强奸杀人案让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福特县沸腾起来。杀人嫌疑犯帕基特是当地一个庞大家族的成员,他们不惜出重金收买律师、证人,还有陪审员。
新上任的《福特县时报》主编威利顽强地挑起与帕基特家族抗争的舆论大梁。杀人犯最终被认定有罪。但在刑罚的设定上,陪审团内部发生了激烈分歧,致使本应被处以极刑的人被判终生监禁。
九年以后,杀人犯被顺利假释出狱。他当时在法庭上威胁陪审团的话犹然在耳……随着一位又一位当年的陪审员惨遭不幸,小城再一次沸腾起来。大家不禁想知道,谁是凶手?当年的审判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下一位受害者又是谁……


这本书的故事性还不错,没有看序言剧透的话还算是情结曲折,合上书页回想起来的是法庭上的激烈交锋,这和作者的职业经历还是有蛮大关系的。加上之前看过十二怒汉,法庭上的唇枪舌剑,陪审团审议时的争锋相对确实十分过瘾。
主角作为新闻工作者尽职尽责,挺身而出去和“地头蛇”较量,推自己为民意的前线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还奋斗了这么多年毫不懈怠。这种精神确实是令人敬佩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推荐书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