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harefre 发表于 2018-11-7 09:46:27

今日推荐书籍作品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豆瓣8.9
讲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上校,五十六年来一直等待退伍金的绝望而固守尊严的生活。这位著名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被誉为“20世纪小说中最难忘的人物”,小说结尾也被誉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段”。

这是个悲剧就是因为这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别人看。
当时政府的封闭,落后,腐败,独裁把上校等这么多人的善良付出撕碎。其实不只有书中的人物在等待,作者马尔克斯把自己写进书中写成上校,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在等待,在他逃到欧洲后,他又何尝不是一天一天日日夜夜地在等待着来信,虽说上校一直的等待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但这正是作者借文字表达对当局政府的抨击与不满。
魔幻现实主义终究还是现实主义,记者出身的马尔克斯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将社会现实告诉读者,告诉世人。
上校的这种等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成了绝望的等待。

《逃避自由》豆瓣9.1
这部作品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人对自由的恐惧,大约就是社会主义的心理基础。
自我活跃到什么程度,就会强大到什么程度。只有在我们的创造活动中真正与之相连的,无论是人还是无生命的对象,才真正是我们的。
只有源于自发活动的那些特性才能赋予自我以力量,才能成为自我完整性的基础。自卑感与软弱感的根源在于:无力自发活动,无法表达真感觉及思想,其结果必然是用伪自我取代他人和自我。
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不是我们自己 ,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感觉和说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姑获鸟之夏》豆瓣8.3
此书围绕了一个看似离奇的故事:丈夫在密室中离奇失踪。座右铭是“世界上没有不可思议的事”的京极堂与朋友关口开始探查这个事件。其间涉及到各种复杂的推理,而当进行到结局处,真相终于明了,原来在京极堂解释“姑获鸟”这一神话故事的社会观念变迁时,就已经揭示了谜底的本质;密室失踪其实是层诡谲神秘的心理外壳,其中包裹的,则是一个忧伤无奈的故事。

小说的一些理论也刷新了我的三观。如果大脑和意识是分开的两个东西的话,那么大脑就像仓库管理员,意识就像是顾客,记忆则是仓库里的货物。
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大脑就从里面搬运出来。然而顾客常常也会提出无理取闹的需要,这时候的大脑明知道仓库里没有库存也要去“创造”,所以大脑也是会欺骗我们的。
最后的最后,真相揭露之时发现,悲剧的导火索之一,妻子将性交当做“认真地爱的证明”,而丈夫则认为性行为不过是“留下子孙”罢了。震惊之余,只剩无奈与叹息。

《亲密关系》豆瓣8.7
本书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对亲密关系研究的忽视,当通俗心理学占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就如书评所说:研究亲密关系的目的何在,不是要理性化人类最感性的部分,不是简单地找到因果关系,找到规律,而是理解,理解个体的独特情感,理解交流的无奈,从而更好地彼此相处。

这本书不是谈爱,而是爱的主体间性。而爱,这最伟大又最不可理喻的事情,还是回归到文学,回归到自我,回归到无需概念化的内心体验吧。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爱,必须与自由同在。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豆瓣8.1
这部作品收录了毕肖普最为经典的诗歌,包括《失眠》《一种艺术》《旅行的问题》《致纽约》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选译于Farrar,Straus and Giroux出版社为纪念毕肖普诞辰100周年出版的两卷本《毕肖普诗歌散文全集》之《诗歌卷》,被《波士顿邮报》评为年度最佳诗集,也是迄今最权威的毕肖普诗歌选本。
这些写实性的诗虽然忠于现实体验,但并非简单的白描,而是通过恰当的比喻和巧妙的组织使之带有鲜明的戏剧色彩,更具体说是“马戏团氛围”。
作者的孤独是一种无法通过家庭生活或社交来排解的孤独,一种孤军奋战就必然拥有的孤独,一种人越是前进就越能感受到的那种孤独。
毕肖普毕生关注的是人性、生活和自然的普遍规律,她穷尽一生来吸收这些知识,其目的就是使诗能与自然相比:复杂、神秘、每一种事物都有无限的象征性。
所以当她说:“诗人努力的目标就是使诗变得显得自然一些。”其实还有不要被生硬的措辞破坏掉诗中丰富的象征性这层深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推荐书籍作品